广西贺州少年自学书法走红,人民日报点名点赞,网友热议,神童再现?速来围观视频

贺州 更新于:2025-09-12 23:32
  • 吉如意hao
    刷手机刷到“广西贺州少年自学书法被人民日报点名”,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又来一个神童?
    点开视频,画面里是个晒得黝黑的小子,拿树枝在地上划拉,旁边一只老母鸡淡定踱步,弹幕飘过“这字比我用毛笔写得都稳”。

    热度来得猛,可真正让人停下滑动手指的,是那股子“土味”——没有滤镜、没有老师、没有宣纸,只有空地、树枝和一股犟劲。
    李明八岁那年,抖音刚在农村普及,别人家孩子刷搞笑段子,他盯着屏幕里的大哥大姐写行草,眼珠子都不转。
    母亲起先没当回事,直到发现家门口的空地被划得密密麻麻,像被大部队练过队列,才意识到儿子不是瞎玩。
    去镇上文具店买最便宜的毛笔和毛边纸,老板娘还笑:“买给狗刨都嫌浪费。”母亲没回嘴,掏钱,走人。
    头两年,李明写的字像被台风卷过的稻草,横竖找不到家。
    邻居路过打趣:“这娃以后去写符肯定生意好。”母亲跟着笑,笑完回家把饭多做一碗——练字的娃饿得快。
    没人教,他就把抖音视频调成0.5倍速,看一笔按一次暂停,手腕悬空练到发抖。
    四年级的冬天,屋里没暖气,墨水冻成冰碴子,他就把碗放灶台上温一温,接着写。
    那股子“不写完不准睡”的狠劲,连他爸都怕:“再写下去,咱家柴火要被他烧光了。”
    转折点出现在第五年。
    母亲随手把儿子写的“福”字发到抖音,本意是记录“好歹能看了”,结果一夜涨粉十万。
    评论区一水儿“这结构不像没师承的”“笔锋有股野路子灵气”。

    再后来,人民日报转发了那条视频,配文只有八个字:“山穷水尽,笔底生花。”没有煽情,却比一万句鸡汤都扎心。
    有人质疑:没老师也能写好?
    懂行的人出来解释:李明的字确实野,但野得有理——起笔收笔带着树枝的钝感,转折处却暗合隶书的“蚕头燕尾”,像把田埂上的生命力直接摁进了宣纸。
    更难得的是那股“拙气”,现在培训班里学不出来。
    说白了,他先跟土地学力道,再跟视频学规矩,顺序反了,反而生出了新东西。
    母亲接受采访时憋了半天,说了句大实话:“我就是给他管饭,别的不会。”这句话比任何理论都通透——在很多农村家庭,父母的“不会”反而成了孩子的起跑线。
    没有“你别瞎写”的打断,没有“考不上美院就完了”的焦虑,只有“你写吧,写完吃饭”的默许。
    这种默许,在当下的语境里,稀缺得像老母鸡下的双黄蛋。
    当然,李明的路还长。
    字有了筋骨,接下来需要血肉——历代碑帖的浸润、线条厚度的锤炼、章法的呼吸感,这些靠抖音0.5倍速学不全。
    但五年时间证明了一件事:当兴趣不需要对抗“有用没用”的拷问,当努力不被“性价比”衡量,一个农村娃也能把树枝划拉成人民日报的点赞。
    这不是逆袭神话,只是一次提醒:在“起跑线”被炒成天价的年代,还有人用五年时间证明,终点线可能就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
    视频最后,李明举着最新写的“自强不息”四个字,背景是刚收割完的稻田,稻茬戳向天空,像无数支小毛笔。
    评论区最高赞的留言是:“他写的不是字,是把‘我能行’刻进了地里。”这话俗,但俗得带劲。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