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多地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让非遗焕发新活力

贺州 更新于:2025-06-19 11:07
  • 用户8628454749345



    近日,广西多地围绕“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通过技艺传习、成果展示、文化展演等形式,推动非遗保护成果全民共享,助力乡村振兴。









    百色主场:非遗盛宴展风采

    6月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西主场城市(百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在百色市爱琴海购物公园举行。布洛陀、打磨秋、壮族麦秆花篮、蒲庙花婆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亮相,让市民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品味文化盛宴。


    隆林彝族打磨秋表演。周福宁 摄


    田阳壮族麦秆花篮。周福宁 摄


    与此同时,百色市田林县以“非遗进校园”为特色,在田林县第一小学开展壮剧表演教学,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学生在学习当地传统戏曲壮剧表演。黄数情 摄


    学生在学习当地传统戏曲壮剧表演。黄数情 摄


    学生在学习当地传统戏曲壮剧表演。黄数情 摄








    柳州三江:非遗技艺焕新生

    6月14日,“染绎自然·非遗正青春”柳州植物染系列展演活动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梦呜苗寨举行。活动展示了植物染围巾、丝巾等文创产品,并设置DIY体验区,让游客亲手感受非遗技艺。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学子带来“非遗潮玩”跨界作品,T台秀则展现了植物染在现代时尚中的创新应用。“我们希望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推广非遗。”苗族服饰制作传承人韦旋表示。


    植物染服装设计走秀。覃美、黄诚 摄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呈现植物染技艺在时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龙涛 摄


    侗族民歌手表演侗族琵琶歌。龙涛 摄


    游人在体验植物拓印技艺。龙涛 摄


    6月13日,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博物馆走进柳州市独峒镇岜团村,组织20余名妇女在岜团风雨桥学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玉洁的手工扎染技艺,推动“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妇女们学习手工扎染技艺。龚普康 摄


    妇女们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展示扎染技艺学习成果。龚普康 摄


    妇女们展示扎染成果。龚普康 摄








    桂林龙胜:非遗成果全民共享

    6月14日,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民族广场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设置红瑶服饰制作、龙脊水酒酿造、瑶族药浴等8个展区,集中呈现当地非遗保护成果。活动通过互动体验增强群众保护意识,促进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实现保护利用成果全民共享。


    群众在欣赏侗族风雨桥营造技艺。 秦榛 摄


    群众在欣赏红瑶服饰制作技艺。 秦榛 摄


    苗族阿姐在展示苗族油茶。 秦榛 摄








    贺州:非遗进乡村

    同日,贺州市在八步区莲塘镇白花村客家生态博物馆开展非遗展演。瑶族服饰、客家竹板歌、百菜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轮番登场,文艺工作者与传承人深入基层,让群众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激发保护传承热情。


    演员在展演客家竹板歌。廖祖平 摄




    据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各地活动以创新活态传承为核心,推动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双重助力。







    公益广告


    来 源 | 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 辑 | 陈捷

    审 核 | 高云山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